记得刚改革开放那阵,新民街电影院附近出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卤菜摊子。每天下午四五点钟,这一带卖凉菜卤菜的摊子很多。所谓摊子,就是在地上铺一张塑料布,放上凉卤菜及刀具和秤就开卖。唯有一对年轻夫妇另辟蹊径:在两条高凳上架一木板,木板一端置纱柜,内放卤鹅,另一端置菜板刀具(今天卖凉卤菜的标准模式),卖场干干净净,老板头戴白帽,腰系白围腰,形象十分引人注目。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老板显得大方,凡“须须子”钱(五毛以内),一律免收!重量包约,不够双赔,一时之间,生意爆好。
之后,卖凉卤的小商贩,明白了卫生与卖相的价值,都向蒋卤鹅看齐,不再将菜和刀具等物放在地上了。最初,人们冲着卫生和不收“须须子”钱的便宜而去,不久,大家又发现蒋卤鹅的味道很有特色:肉香,色美,无论骨头或肉,入口化渣;再细嚼,又发现蒋卤鹅的肉质在化渣的同时特别经嚼,显得板扎有劲。因为好吃,买蒋卤鹅很是费劲。每天下午四时左右,卤菜摊子外就排起长长的队伍。排到最后的,眼看卤鹅快没了,着急起来,互相推搡、不讲秩序等不愉快的事常有发生。这时的蒋师傅夫妇,望一眼没有买到卤菜的人,遗憾地摇摇头,表示爱莫能助。听说一些简阳人到外地出差,也要带上一只蒋卤鹅途中解馋。有些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的同乡,还定期不定期的与蒋老板打电话,用空运的方式邮寄蒋卤鹅,用以招待朋友。
这道卤菜是咋个制作出来的?与蒋师傅聊天,有时他高兴了,也会大大方方地讲述,但讲到过筋过脉处,就傻兮兮地笑。只说那个卤菜方子,是七十年代,成都一个信奉道教的亲戚,可怜他穷才传授给他的。但有一点经验,蒋师傅不忌讳说出来,就是他挑选用作卤菜的鹅,十分严格。最早他骑着摩托车下乡买鹅,后来由鹅贩子送货上门。不管哪种形式供货,他都必须亲自把关:病鹅不要,七八个月的鹅不要,超过一岁的鹅也不要。要选到合格的鹅,很考经验和手艺。他一直想培养个徒弟来接这个买鹅的班,至今仍没有实现愿望。他说,这是保证卤鹅品质极为重要的一环。 <<<查看详情>>>
1. 我方平台为信息发布平台,您的留言将在我方平台发布或提供给相应商家
2. 如不需要发布信息,请勿在本平台留言
3. 公司对与任何包含、经由、或链接、下载或从任何与本网站有关服务所获得的资讯、内容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真实性或可靠性;并且,对于您透过本网广告、资讯或要约而展示、购买或取得的任何产品、资讯或资料,本网站亦不负品质保证的责任。您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产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网对任何使用或提供本网站信息的商业活动及其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